(中央社記者鄭崇生上海20日電)「台灣IT產業若輸,全盤皆輸!」一家台企電子廠負責人談到兩岸服貿協議卡關,大陸與南韓卻持續洽簽FTA難掩憂慮。她說,台、韓競爭大陸、甚至世界市場,台灣沒有時間優勢。
中國大陸與南韓自由貿易協定(FTA)18日於南韓仁川舉行第二階段談判,這是雙方洽簽FTA的第8輪談判,這次除討論降關稅,也包括擴大兩國間服務領域投資。自去年5月至今年9月間進行的第一輪談判中,雙方已有初步共識,包括廢除90%產品的關稅及85%產品的進口額限制。
按規劃,大陸與南韓貿易產品分一般、敏感及超敏感三類,雙方分階段於10到20年間開放,而超敏感產品開放推遲到20年後,涉及產品約1.2萬項,屬超敏感的1200項。
看到大陸與南韓FTA談判進度,不論電子產品是否列為兩國貿易的敏感產品項,在江蘇設電子廠逾20年、一名不願具名的女性台商難掩憂慮。
她告訴中央社,過去工廠接單,不論手機或電子零件,都是日本及台灣為主,「但現在情況轉變,韓國單不能小覷,要照顧好韓國客人」,今年猶明顯。她說,韓國訂單量穩且大,沒有淡、旺季之分,這就是警訊。
這名負責人指出,兩岸間明明可以產業合作,和韓國在世界市場競爭,但服務貿易協議簽完未過,「時間不站在台灣這一邊,我們繼續內耗,IT產業輸掉,台灣就全盤皆輸。」
台灣電子產業及高科技產業在中國大陸發展,領先韓國的優勢正逐漸減少,數字能佐證。
根據大陸商務部數據,今年前3季,中韓貿易總額達2031億美元,年增8.1%,已超越兩岸同期的1492億美元,緊追中日的2290億美元。到2015年,南韓將超越日本,成為大陸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,雙邊年度貿易總額上看3000億美元。
細看產業項目,大陸今年前3季進口機電產品的金額達6262億美元,進口來源地中,台灣第2、占14.7%,南韓緊追在後為第3、占14.5%;高科技產品進口額達4172億美元,台灣是第1、占19.7%,南韓排第3、占17.2%。
對此,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工會副秘書長羅懷家告訴中央社,南韓是舉整全國之力發展電子產業,台灣則以中小企業為主。
他形容,台灣企業向來「拎包走天下、團抱打群架」,只要政府創造好的發展環境,台灣電子產業不怕競爭。
羅懷家分析,台灣當然要加油,但南韓發展模式不是沒隱憂,如人才高壓競爭、漢江平均每天都有人自殺,這就不是台灣要走的路;舉國之力只要發展方向一有錯誤,產業就全垮,而台灣還有很多不同業態,電子產業要走向創新、高技術及兩岸聯手創品牌,關鍵是「要能雙手打天下、不是綁一隻手和韓國競爭」。
他對台灣的電子產業發展仍樂觀看待。1021120